
近日,澳洲接连发生多起青少年暴力袭击事件,尤其是悉尼东区Eastgardens的一起街头围殴事件,彻底激怒了澳洲华人社区。
事件回顾:
此前曾发生数起类似案件,引发巨大舆论反应:
- 华人夫妇在澳洲遭8人围攻!700余华人紧急联名呼吁制裁
- 7名涉案青少年虽已被捕,却迅速获释,令华人愤慨
- 48小时内2万人请愿抗议,华人自组防暴团队,中领馆也作出回应
这起事件并非个别案例。
据众多华人社区成员披露,近期在多个城市也发生了类似暴力行为,而且大多发生在前述夫妇遇袭事件之后的时间段。


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7名被捕青少年竟然全数被保释。
根据澳洲现行法律,对青少年罪犯有特别规定:14岁以下通常不负刑责,12岁以上即便被判有罪,也多数以社区劳动等轻处罚代替监禁。
因此,本案中年龄较小的施暴者,在符合保释要求后被临时释放,等待6月由儿童法庭审理。
儿童法庭一向严格限制信息公开,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,导致公众无法全面了解案件处理进展。
这一结果在华人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,大家开始质疑司法系统是否真正起到了公正审判和遏制暴力的作用。


华人社群挺身而出,自发组建反暴力防卫网络
“我们再也不会沉默!” 随着袭击视频在各大平台疯传,华人群体迅速自发组织起抗议行动。
各地华人自建的“反Teen自卫群”等社群迅猛增长,群名“拒绝沉默”直接传达了愤怒情绪和集体意志。

短短几小时内,从悉尼到墨尔本、布里斯班再到珀斯,成百上千的华人加入了行动。
志愿者积极响应,有人表示“体力好能帮忙”,也有人愿意提供专业知识支持,“会格斗、懂法律,愿传授自卫常识”。


甚至有人以幽默的方式表达支持:“O型血待命,随时救场”。
这些声音背后,是长期被忽视的安全压力,也是对“亚裔易受欺负”偏见的强烈反击。
以法律为盾,理性展开维权行动
这场行动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,更是经过思考后的集体自救。
在各个社群中,法律界志愿者主动制作《正当防卫手册》,明确说明防卫合法边界,分享报警技巧及证据收集方法。

一位法律专业志愿者表示:“我们不是激进行为,而是用合法方式保护自己。”
与此同时,悉尼华人聚集区域如Burwood、Hurstville和市中心车站附近,陆续出现由华人组成的志愿巡逻小组。


这些队伍秉持文明理性原则,以“集体存在”来降低潜在暴力发生的风险。
这一种冷静与热情并存的防御姿态,正反映出整个社群的成熟和应对智慧。
从社交平台到制度改革,华人群体持续发声
除了在线联络和自卫组织,制度层面的抗议也正在展开。
在请愿网站Change.org上,一项呼吁政府重罚涉事青少年的联署迅速突破一万签名,同时呼吁调整法律门槛,增强未成年暴力行为的法律震慑力。
这场请愿活动不仅针对个别案件,更凸显对澳洲法律体系“未成年过度保护、忽视受害人权益”问题的反思。

一名发起人直言不讳:“我们不是要制造事端,但这次绝不后退。”
“如果沉默,暴力只会升级。只有团结发声,才能让法律真正维护我们。”
越来越多在澳生活的华人意识到,面对暴力和歧视,必须主动争取应有的安全与权利,将个体的呼声上升为群体的影响力。
当一次次的伤害逐渐累积为共同的记忆,愤怒被转化为理性与组织,这场运动早已超越单一案件。
它象征着海外华人从“忍耐求安”走向“主动争权”的群体觉醒:
我们尊重法律,但更渴望公义;我们拒绝暴力,也不再容忍软弱。
正如一位网友说的那句:“他们也许能欺负一个人,但永远无法击倒一群不再沉默的人。”
在法治的框架内,华人群体正用冷静与坚定,写下一部属于自己的安全守则。
不是为了对抗,而是为了让每个孩子、每位长者,都能安心走在阳光下,不必再为自身安全担忧。
新闻来源于:今日悉尼
![]() | 保存图片后VX扫一扫,或点击复制 DealmoonAu2 添加快报小编微信 全网特价信息、澳洲资讯全面知 |
最新评论 2
:大家在Glen Kingsway 也要小心,周六晚间,一个Teen骑这种小单车带着头盔在人行道 蜜雪 店这一侧滑行,他后面跟着6/7个teen 全着黑色棉服/ Northface , Tommy Filfiger 夹克,slim sweat pants, 胸包,有几个留着rat tail 的发型。看面相是偏白皮肤的中东人。(不是棕色皮肤的阿拉伯人)
:感谢提醒!